紫石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满是石头药的风引汤,怎么用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的费用 http://pf.39.net/bdfyy/

导读:《金匮要略》中侯氏黑散、风引汤的行文和用药与其他内容不大相同,那么这两个方子是仲景方吗?丁光迪先生为我们找到了一些论证依据,一起来学习一下!

01风引汤

风引汤全方十二味药:石膏、寒水石、滑石、甘草、大*、龙骨、牡蛎、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桂枝、干姜。

风引汤,除热瘫痫。

本方为镇心肝、息风阳之剂。

方中用石膏、寒水石、滑石、甘草,为有名的三石汤,用寒凉以清火,辛凉以散风热。

《本经》谓石膏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配伍大*,则泻火通腑,协同三石,可以直折风火之势,并压之使下。

龙骨、牡蛎,重镇潜阳。《本经》谓龙骨治“小儿热气惊痛”;牡蛎治“惊恚怒气”。

赤、白石脂除烦,疗惊悸,壮筋骨。

紫石英“补心气不足,定惊悸,安*魄,填下焦”(《别录》)。

诸石配合,共起“重以镇怯”、“涩以固脱”的功用,能使风阳不再僭逆,而真气亦不致于随风邪以浮越。

桂枝祛风,合于三石,能够祛风火。

干姜温中,合于三石、大*,则是寓热于寒,寓守于攻,使寒不败胃,又守住中焦,不致寒下各趋极端。

合而成方,重镇心肝,则风引瘫痫可去;除去火热,则风阳亦能自息。

因为惊痫、瘛疭是由热而致,肝风掣引,亦从火而出,所以主治突出“除热”二字,张锡纯创制的镇肝熄风汤,其方意实渊源于此方。

至于“风引”二字,《金匮玉函要略辑义》认为即“风痫掣引之谓”。

《外台秘要·风痫门》引崔氏说:“永嘉二年,大人小儿频行风痫之病,得发例不能言,或发热,半身掣缩,或五六日,或七八日死。张思惟合此散,所疗皆愈”。

这些资料,都有助于我们对病情用药的理解。

赵锡武老前辈更有阐发,他对半身不遂为主,兼血压高的,予潜阳通络,选用风引汤加磁石、龟板、鳖甲、生铁落,颇令人注目。

02侯氏黑散、风引汤是仲景方吗?

有人认为,这些方剂,是后人所加,不似仲景之方,因为条文用药,与其他方证不符,因此需另眼看待。这当然是有一定见解的,但亦是不全面的。

这些方剂,是张仲景之方,有据可证。

如《诸病源候论》卷六寒食散发候,引皇甫士安云:“仲景经有侯氏黑散、紫石英方,皆数种相出入,节度略同”;并且指出,寒食散方“出自仲景”。

皇甫士安(公元-年),晚于张仲景(假定他在建安十年写《伤寒卒病论》,是公元年),只数十年,他是完全有可能看到这些方剂在张仲景的著作中的。

北宋林亿等校正《外台秘要》紫石汤(即风引汤)时,亦注明“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古今录验》、范汪同,并出第六卷中”。

这样,关于方源问题,可以明确无疑了。

至于方证行文,是有问题的,当有脱简或错乱,如《外台秘要》记载,即已不同。

但更重要的是方药内容问题。

应该肯定,张仲景的处方用药,除了麻、桂、青龙、柴胡、泻心、承气汤一套用药方法外,还有寒食、紫石等一类处方用药。而这些方药,与张仲景强调伤寒病为害最烈,亦是有一定关系的。

《金匮要略》书中除了侯氏黑散、风引汤而外,还有紫石寒石散。

这种用药方法,从历史考证,在东汉之末至魏、晋、隋、唐,是风行很长时间的。

尽管到了唐代孙思邈极力反对,提出“宁食野葛,不服五石”,并且要烧尽寒石散方(见《千金要方》卷二十四解玉石*),以挽回风气。

但在他所著的《千金要方·诸风门》中,仍然记载着蛮夷酒治八风偏枯,五补丸除热治风痱。其方药与侯氏黑散、风引汤是有近似之处的。

《外台秘要》除记载侯氏黑散、紫石汤外,更有寒水石煮散(较风引汤少紫石英,多犀角,现用水牛角代之)、深师除热方等,都是一个用药路子(均见《外台秘要》卷十四、十五),可见其具有疗效,影响深远了。

直至北宋《和剂局方》,如紫雪(即紫雪丹),治积热惊痫。

金代刘河间,揭举六气皆从火化之论,其治风病防风通圣散等,仍然是受侯氏黑散、风引汤等用药的影响,除热镇心,寒温相杂,石药与草药同用,目前人们还是常用,而且很有疗效。

从而可知,侯氏黑散、风引汤等,既反映它的时代用药风貌,更具有确实疗效。

如果能够不拘一格,不把张仲景的成就局限化,从临床效果出发,则这些方剂,还是值得很好研究,加以推广运用的。

注:本文选摘自《现代中医名家医论医话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年1月。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