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年11月11日正式结束,协约国各国在坚持战斗了4年后终于以胜利者的姿态宣告了一战的结束,令人欣喜的是中国也作为胜利者和英、法、美等国一起分享了胜利喜悦,难得的胜利让历经沧桑磨难的中国民众欣喜若狂,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盛况吧。
中间老者为民国大总统徐世昌
一战结束的消息传来后北洋政府规定11月14日到16日,28日到30日为庆祝胜利活动的日期,大总统徐世昌在北京故宫太和殿发表胜利讲话,随行人员不仅有北洋政府各部门要员还有外国驻华公使及驻军。
一战的胜利对中国来说意义并不大,因为当时孱弱的中国依旧是帝国主义国家舌头上的一块肥肉,只不过在一战的四年间西方国家无暇他顾暂时放松了对我国的掠夺。当一战结束后西方人开始卷土重来,这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就算同为一战胜利者也无法改变落后就要挨打的命运。
徐世昌在致辞
在这些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出穿燕尾服和军装的人不仅仅是外国使团,大总统徐世昌本人也身穿燕尾服,头戴礼帽,活生生像一个外国政客。要知道此时的民国才刚刚建立6年,而晚清时期中国人的服饰都是长袍马褂,穿西服的人很少。但到了民国时期为了和清朝划清界限,服饰和发饰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尤其是大总统身穿燕尾服的背后意义更加发人深省,即代表着文明开化(同晚清的对比),也代表制度上正在向西方靠拢。所以徐世昌身穿这样的服装参加胜利仪式无疑成为了一个亮点。
左侧为各国外交使团和武官
在晚清时期西方列强的军队曾多次进入北京(年、年),不仅在紫禁城里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将皇帝的宝座示为玩物,还将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焚毁,无数珍贵文物、名画、珍宝被抢劫一空。
阅兵仪式
太和殿广场前北洋政府和各国驻军的阅兵式,远处的太和殿门前挂着各协约国国旗。
那个时代外国军队是百分之百的侵略者、强盗、野蛮人,但在一战胜利日的庆祝活动上,这些各国驻华部队的“再次进京”显然性质和以往有所不同,至少这次外国部队和中国成为了一起见证胜利的盟友,这次“进京”也成为了仪式上必不可少的互动。
各国外交官
年11月14日北京警校学生庆祝胜利的游行队伍。
警校学生
五色旗是民国时期第一面法定国旗(主要指北洋政府),又称“五族共和旗,”在年1月10日开始启用,是中华民国第一面法定国旗,也是一面见证了一战胜利的中国国旗。年国民政府北伐成功后,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开始取代五色旗。
太和门前高高悬挂的五色旗
当时的庆祝仪式象征性的意义更大一些,因为中国并不是一战的主战场,在巴黎和会上也没有任何发言权。即便送走了占据青岛的德国人,却也“迎来了”更加对我领土垂涎三尺的日本人。
同时当时孱弱的中国也已经很久都没有尝过胜利的滋味了,相比于晚清时期频频遭遇的屈辱,来之不易的一战胜利的确值得民国庆祝一番,而这些老照片就成为了那个时期最直观的体现。无论是大总统徐世昌的服装、外国驻华部队进入紫禁城的阅兵仪式,还是民众的游行都是历史最珍贵的体现,值得一看。
英国紫石英号搁浅3个月,逃出长江后结局如何?答案让人愤怒……
我倒要看看,西藏骑兵到底长什么样?
中国历史上的女皇武则天,登基路上的6次惊天谋杀,你知道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