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
《人物·故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程开甲
在中国现代历史上,
“马兰”是一个神秘的地名,
它与罗布泊、原子弹等联系在一起,
见证了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全过程,
也记录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和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年5月11日
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两弹一星”元勋、
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
程开甲的骨灰被葬入马兰烈士陵园,
和许多为我国核事业做出贡献的英雄一样,
魂归曾经的这片热土。
说起程开甲,
人们对他更熟悉的称呼是
——中国的“核司令”,这不仅是因为
他曾担任我国核试验基地的副司令员,
更是因为他为我国核试验事业
所作的卓越贡献:
半个世纪隐姓埋名,
将自己的一生与共和国的
核试验事业系在一起,先后在技术上
决策主持了30多次核试验。
今天,让我们走进程开甲,
领略他科学报国的无悔人生。
程开甲(资料图)
1
从“年年老板”
到想成为一名科学家
年8月3日,
程开甲出生在江苏吴江盛泽镇
一个富商家庭,祖父程敬斋希望家里
能出个做官的,便为他取名“开甲”
寓意“登科及第”。
年幼时的程开甲
调皮、叛逆、不爱学习,
成绩常常倒数第一,小学二年级
接连留级3年,成了“年年老板”,
家人为此头疼不已。
为了将“野马”训成“良驹”,
五姐将他转入到自己任教的小学。
在家人的严格看管下,
程开甲对学习慢慢开了窍,
开始懂了“成才”的含义。
年,13岁的程开甲
考入浙江嘉兴私立秀州中学,
在这里完成了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习。
秀州中学图书馆有许多名人传记,
程开甲都借来阅读。
牛顿、爱因斯坦、伽利略……
这些科学家追求真理、热爱祖国
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他,让他渐渐萌发了
要当科学家的理想。
2
在流亡学习生涯中
写下“科学救国”的理想
年,程开甲以优异成绩
考取浙江大学物理系的“公费生”。
在这所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誉为
“东方剑桥”的大学里,程开甲遇到了
数位中国科学界顶尖大师:
除了校长竺可桢先生,
物理系更是一支“王牌军”,
有核武器研制奠基人王淦昌先生,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束星北先生,
数学家苏步青先生、陈建功先生。
在大师们的指导影响下,
程开甲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更是从他们身上学到了
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
大学三年级时,
程开甲就敢于挑战难题,
撰写了《根据黎曼基本定理推导
保角变换面积的极小值》的论文,
受到了苏步青和束星北的赏识,
文章被苏联斯米尔诺夫著的
《高等数学教程》全文引用。
程开甲在大学的4年,
是中华民族最苦难的时期。
刚上浙大,抗战开始。
四年间,学校共搬迁了7个地方,
流亡生涯的悲愤、痛心和苦楚
让他更加坚定了学成报国的决心。
程开甲在日记写下:
“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科技落后。
拯救中国的药方:科学救国。”
3
留学海外,终于迎来报国的时机
年,经英国著名学者
李约瑟博士推荐,程开甲远赴英国,
来到爱丁堡大学,成为量子力学奠基人、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玻恩的学生。
程开甲(后左一),玻恩(前右一)
当时,中国人在国外没有地位,
初来爱丁堡,
程开甲就因为租房吃了不少苦,
房东明明有空房,却不租给中国人,
好不容有愿意租的,
却也不肯将好房子租给他。
寄人篱下的屈辱和苦闷
激发了他发奋攻读,为国图强的决心。
在爱丁堡的四年时间里,
程开甲疯狂汲取先进知识。
他跟随导师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
学习不同学派知识,结识了
狄拉克、海特勒、薛定谔、
谬勒、鲍威尔等科学巨匠。
年程开甲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图为程开甲(左3)与物理学大师薛定谔一起。
随着学术交流的拓展,
程开甲的学术眼光变的日益敏锐,
从事科学研究的信心
也变的越来越强。
在导师的指导下,
他先后在英国《自然》、
法国《物理与镭》和苏联的学术杂志上
发表了5篇有分量的超导论文,
并于年与导师玻恩
共同提出超导的“双带模型”。
年,程开甲
获得博士学位,在伯恩的推荐下,
到英国的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当了研究员,
拿到了英镑年薪的优厚待遇。
年,程开甲获哲学博士学位时在爱丁堡大学办公楼前留影
就在所有人都觉的
他会从此过长安逸平稳的生活,
一声炮响震动了英国朝野。
他从新闻上得知:英国“紫石英”号军舰
公然进犯中国长江,
被解放军还击的炮火打伤了!
从那天起,
程开甲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并在心中燃起了科技报国的
熊熊火焰!
4
一张纸条
名字成为国家最高机密
年,程开甲婉拒了导师
的挽留,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和研究条件,
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祖国。
在回国前夕,
他和几个英国同学一起吃饭,
同学劝他留下来,说
“中国穷、落后、没有饭吃”等等,
程开甲听了很不服气,
他拍着桌子说道:
不看今天,我们看今后!
回国后,程开甲先后在
母校浙大和南京大学任教,
潜心研究物理学。期间,
他还参与制定了12年科学规划”,
撰写了我国第一本固体物理教材
——《固体物理学》。
年盛夏的一天,
在南京大学任教已有8年的程开甲
正在全神贯注地摆弄实验室的仪器设备。
“程教授,校长要你去他的办公室。”
门外传来同事的声音。
“开甲同志,
北京有一项重要的任务
要借调你去。你回家做些准备,
明天就去报到。”程开甲一进门,
校长郭影秋就开门见山地对他说,
并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纸条交给他,
上写花园路二机部九所。
这一张小小的纸条
让程开甲的命运发生了巨变。
从此,他走下讲台,在学术界销声匿迹,
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
“程开甲”这三个字
成了国家的最高机密!
5
为国家需要,放弃最熟悉的理论研究
转入核试验
中国研制原子弹初期所遇到的困难,
是现在的人们无法想象的。
对于原子弹这一军事绝密,
当时有核的国家都采取了
最严格的保密措施。
在没有资料和设备的情况下,
只能自己闯出一条路来。
程开甲来到核武器研究所后,
被任命为继朱光亚、郭永怀后的
第三位技术副所长。
根据任务分工,他分管材料状态方程的
理论研究和爆轰物理研究两块。
当时,理论研究室的主任是邓稼先。
为了能尽快取得突破,
那段时间,程开甲没日没夜地思考和计算,
满脑子装的除了公式,就是数据。
一次排队买饭,他把饭票递给师傅,说:
“我给你这个数据,你验算一下。”
排在他后面的邓稼先拍着他的肩膀说:
“老程,这儿是食堂!”
经过无数次的研究、推算、验证,
程开甲终于估算出原子弹爆炸时
弹心的压力和温度,
为原子弹的总体力学计算提供了依据。
为了加快核武器事业的进程,
年夏,钱三强等领导决定兵分两路:
原班人马继续原子弹研制,
另外组织队伍,进行核试验准备。
作为一项大规模、综合性、
多学科交叉的项目,
核试验的难度可想而知。
谁去开辟新战场,组建新队伍,
牵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呢?
这项艰巨的任务
落到了44岁的程开甲身上。
为了服从国家需要,
他放弃了自己最熟悉的理论研究,
转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核试验技术!
造出原子弹还不算数,
得把它弄响才算数。
程开甲深知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因为在当时,
核武器试验和核武器研究一样,
都属于一片空白,
谁也不知道爆炸的具体过程。
仅有的信息,
是以往苏联专家的一些谈话
和年美国公开出版的《爆炸波》一书。
早在年苏联专家撤走时就曾扬言:
“就是给你们一颗原子弹,
你们也弄不响。”
这是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中国核试验基地,罗布泊马兰红山基地!
在短短两年里,
程开甲召开了近两百次任务会,
制定了原子弹爆炸试验的总体方案,
研制了原子弹爆炸测试所需的
多台仪器和设备。
年10月16日,
随着罗布泊一声惊天巨响,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举国欢腾,震惊世界。
作为核试验基地的技术负责人,
程开甲兴奋不已。
在他的研究与领导下,
基地研究所研制出的多台测试仪器
全部拿到了数据。
而美国、英国、苏联
第一次核试验只拿到很少的数据,
法国第一次核试验更是没拿到任何数据。
同时,他提出的原子弹塔爆方案
也获得圆满成功。
6
30多次与“魔鬼”较量
深入爆心获取一手数据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程开甲则开始了他长达20多年的
“罗布泊时间”。
在这里,
他带领基地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们,
为历次核试验奔走,
并在核试验任务中
不断取得新的技术突破——
年12月,
首次氢弹原理性试验成功,
他提出塔基地面用水泥加固,
以减少尘土卷入;
年6月,
第一颗空投氢弹试验成功,
他提出改变投弹飞机的飞行方向,
保证了投弹飞机的安全;
年9月,
首次平洞地下核试验成功,
他设计的回填堵塞方案,
确保了试验的安全进行;
年10月,
首次竖井地下核试验成功,
他研究设计的试验方案获得成功
……
20世紀70年代,程开甲在做任务前动员
作为核试验技术的主要负责人,
每次试验任务他都会亲自到
最艰苦、最危险的一线
去检查指导技术工作。
首次地下核爆炸成功后,
为了掌握有关地下核爆炸的
第一手材料,程开甲等科学家
决定进入地下爆心去考察。
当时,考察原子弹爆心,
在我国还是开天辟地头一次,
因为谁也说不清那里的辐射剂量,
其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但程开甲还是穿上防护服、
戴上口罩、手套、安全帽,
带着大家在刚刚开挖的、
直径只有80厘米的小管洞中匍匐爬行,
最后进入到由爆炸形成的一个巨大空间。
程开甲在那里仔细观察、测试,
获取到了许多一手资料和数据。
核爆炸试验现场(左三为程开甲)
从年筹建核武器试验研究所
到年离开核试验基地,
22年里,程开甲一直坚守在罗布泊,
先参与决策并主持了包括原子弹、氢弹、
两弹结合等在内的30多次试验。
这位身份高度保密的中国“核司令”
一次又一次地震惊世界。
年7月29日中国最后一次核试验现场
为祖国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
祖国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年9月18日,
已81岁高龄的程开甲被授予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直到此时,这位为核武事业
做出巨大贡献的“核司令”,
才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
他和他所从事的领域才为人们所知。
年1月10日,习近平向程开甲院士颁奖
年1月10日,
程开甲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
党中央决定,隆重表彰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
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
程开甲被授予“人民科学家”
国家荣誉称号。
“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
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
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是程开甲百岁生日时所说的一句话,
也是他用一生践行的人生准则。
年4月程开甲题字
年11月17日,
岁的程开甲走完最后的人生路。
他将全部心血和才智倾注在
为国家构筑核盾牌上,用一生的奋斗
践行了科学报国的伟大誓言
缅怀,致敬!
文/科协改革进行时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