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奥利弗·斯通对话杜琪峰 畅聊电影现实影响
电影大师班第二场昨日在上海电影博物馆举行,美国著名导演奥利弗·斯通和香港著名导演杜琪峰就电影的现实影响展开对话。奥利弗·斯通始终坚持在自己的电影中表达对电影的历史和思考,在越来越壮阔电影体系之下坚持自己的电影理念;杜琪峰导演也同样经历了不同时期创作变化,在更加商业化压力下,坚持创作有个性的作品。 论坛上,两人阐述了各自的电影观,并探讨了电影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种种关系与平衡。 奥利弗·斯通的作品一直以他个性化的电影语言表达着对历史、*治、文化的独到见解。他拍摄的《野战排》、《生于7月4日》、《刺杀肯尼迪》、《尼克松》等片,都因为触及了敏感的历史、*治话题,而引起过巨大的争议甚至质疑。奥利弗·斯通称,自己一直拍摄这类题材,是希望观众能看到战争真实的一面,人类对战争不应该是自豪,而应感到羞愧。 香港著名导演杜琪峰在巨大的商业压力下坚持创作具有鲜明个性又极具影响力的影片。对于自己电影中的暴力场景,杜琪峰却更倾向艺术的一面,“我不喜欢让人难受的场面或者是设计。我喜欢动感,像舞蹈一样,并且是让它有自己的色彩在里面。” 此外,杜琪峰还表示暴力美学应该留有适当的“空白”,在杜琪峰看来,电影就是一个时代的表达,正因为它的“时代性”让有这一帮人去做记录或者是留一些痕迹在电影里面。而对于暴力首发的表达与现实影响的权衡,杜琪峰坦言,“创作电影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但应该考虑是怎样巧妙地处理观众对现实的态度。” 标签:杜琪峰 奥利弗·斯通 电影 香港 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