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石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3位两弹一星元勋青年时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能冶好吗 http://m.39.net/pf/a_4793212.html

“你之所以看不见黑暗,是因为有人把黑暗挡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大批留学海外的青年知识分子回到祖国

岁月无声,在共和国的历史上,那些将黑暗挡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的人成千上万!正是他们的呕心沥血,我们的今天才三餐有食,睡梦安恬;才能惬意地念书工作,结婚生子;闲余时亲朋相聚,外出旅行……在祥和安宁中度过看似平凡的每一天。

23位“两弹一星”元勋,则犹如23座丰碑,屹立于祖国版图之上。今天是青年节,让我们共同回顾23位两弹元勋的青年时代。

于敏

(.08.16~.01.06)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关键问题。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他隐姓埋名他无悔于自己的选择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我安慰了

王大珩

(.02.26~.7.21)光学专家,生于江苏吴县。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国防光学工程事业。

年高考时王大珩以南开大学理学院第一名青岛大学第一名和清华大学第十五名的优异成绩被这三所大学同时录取王大珩听从了父亲的建议来到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他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名额前往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学习年王大珩上发表学术论文《在有球差存在下的最佳焦点》这篇文章当时被国际上誉为是对象差校正最佳方案研究中很有开创性的工作

王希季

(.07.26~)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生于昆明,白族。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

当年只有37岁的王希季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1岁根本没见过火箭的年轻技术队伍充当起中国航天第一代“创客”没电脑就用一屋子的手摇计算器代替稿纸堆得比桌子高24小时“三班倒”一个月终于算出了一条弹道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如何起步的如此可窥见一斑

王淦昌

(.05.28~.12.10)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

曾留学德国的王凎昌26岁就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在欧洲的发展事业前途无量但他却毅然回国面对挽留自己的导师他说“我是中国人,来德国求学为的是报效祖国。”

邓稼先

(.06.25~.07.29)安徽怀宁人,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

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邓稼先要去搞原子弹的当晚辗转反侧夫人许鹿希问怎么了“我要调动工作。”“调哪?”“不能说。”“干啥?”“也不能说。”“我跟你通信?”“不行。”整整28年邓稼先不知去向许鹿希信守诺言,痴情等待

朱光亚

(.12.25~.02.27)核物理学家,湖北武汉人。年后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朱光亚出任工程院首任院长。

我们中国是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着我们读来至今令人热血沸腾的“归去来辞”就出自朱光亚手笔年2月26岁的朱光亚在回国途中与51名留美同学联名发出了《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

孙家栋

(.04.08~)辽宁复县人,长期领导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上世纪60年代,孙家栋受命为卫星计划技术总负责人。

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的孙家栋不论是投笔从戎出国留学还是放弃航空专业投身航天事业不论是从导弹研制转为卫星研制还是从技术岗位转为行*岗位孙家栋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看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

任新民

(.12.05~.2.12)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安徽宁国人,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

年33岁的任新民成为美国布法罗大学首位中国讲师尽管在国外拥有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但任新民一刻也没有忘记学有所成、报效祖国新中国成立两个月后他破除重重阻碍如愿归国

吴自良

(.12.25~.05.24)材料学家,生于浙江浦江县。年获美国卡内基理工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在分离铀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在他的领导下经过艰苦探索反复试验于年试制成功“甲种分离膜”投入使用为我国的原子弹爆炸做出贡献“天助自助者”是他坚守且践行了一生的格言

陈芳允

(.04.03~.04.29)无线电电子学家,浙江*岩人。年至年,提出方案并参与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

年陈芳允高中毕业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年进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抗战胜利后陈芳允抱着科技救国的决心赴英国留学经过四年的学习研究与工作并取得优异成绩的陈芳允带着世界第一流的电子工程技术的精湛造诣与希冀一展宏图的一腔抱负回到了祖国

陈能宽

(.04.28~.05.27)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生于湖南慈利县。年以后从事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

年,时年37岁的他奉调参加原子弹、氢弹研制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之一主持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晚年长期卧病在床的陈能宽每当听到喜爱的诗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依旧还会握紧右拳锤击自己的胸口轻声地说:“我们,我们!”

杨嘉墀

(.07.16~.06.11)江苏省吴江县人,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

26岁他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载波电话机28岁他跨洋求索在美国哈佛大学先后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37岁时他拒绝了国外优厚的待遇怀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他和家人毅然回到祖国

周光召

(.05.15~)湖南长沙人,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年10月15日已是原子弹试爆前夜一份急电从罗布泊发到北京说突然发现了一种材料中的杂质超过了原来的设计要求于是35岁的周光召与同事们连夜组织运算彻夜不眠直至第二天上午他将一份计算报告呈送到周恩来总理面前经计算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失败率小于万分之一当日下午3时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姚桐斌

(.09.03~.06.08)江苏省无锡人,导弹和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领导者。

年25岁的姚桐斌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他用了三年时间取得博士学位一年后又获得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在外人看来他不仅鲤鱼跃龙门而且实现了从贫苦阶层到精英阶层、甚至是英国上层社会的飞跃但他一直心系祖国直到年姚桐斌才回到阔别了11年的祖国

赵九章

(.10.15~.10.26)浙江吴兴人,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是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的开拓者,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

赵九章从小对文学颇感兴趣但是“五四”运动深深震撼了他一心想着“科学救国”的他考上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后来进入德国柏林大学学成回国赵九章就任于西南联合大学解放战争后中央研究院奉命迁往台湾但是他和所内一些科学家坚决不走决定留下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钱学森

(.12.11~.10.31)浙江杭州人,汉族,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博士学位,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年24岁的钱学森赴美留学十年后成为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年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便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然而美国却以各种方式禁止钱学森回国当时的美国国防海*次长放言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陆战师宁可把这个家伙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

钱骥

(.12.27~.08.28)江苏金坛人。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家、气象学家、航天专家。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钱骥从三十多岁开始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部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并为返回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

钱三强

(.10.16~.06.28)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浙江湖州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清华物理系云集了中国物理学领域的众多名家年钱三强以毕业论文90分的优异成绩毕业后担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严济慈所长的助理在严济慈的推荐之下翌年通过公费留学考试进入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做研究生导师是居里夫人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

郭永怀

(.04.04~.12.05)空气动力学家,生于山东省荣成县。他是中国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事业方面有卓越贡献。

郭永怀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29岁时郭永怀参加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中英庚子赔款留学生招生考试,在多名参考者中,郭永怀所报考的力学专业只招一人而考试结果则出乎所有人意料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一同考出了最高的分的相同分数!后来经过叶企孙饶毓泰教授的极力争取,三人才幸运地被一同录取!

屠守锷

(.12.05~.12.15)浙江湖州人,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曾任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远程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

青年屠守锷曾在上海亲眼目睹日本侵略者的轰炸机肆虐大上海血肉横飞、满目疮痍他立下志愿一定要亲手造出我们自己的飞机赶走侵略者,为死难的同胞报仇中国第一枚远程导弹准确命中万里之外目标之后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双手捂着眼睛哭了继而又孩子般地笑了

*纬禄

(.12.18~.11.23)安徽省芜湖人,自动控制和导弹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二十多岁的*纬禄在中央大学求学和毕业后的社会经历中看到了祖国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践踏下风雨飘摇在抱定了“科学救国”的志向后前往英国刻苦学习科学技术期间他第一次看到了“导弹”这个“大家伙”他的脑海中闪出了一个念头要是中国拥有了导弹日本帝国主义就不敢再侵略我们了

程开甲

(.08.03~.11.17)江苏吴江人,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

年祖国解放事业步步推进31岁的程开甲在国外一直为之牵挂着祖国渡江战役期间程开甲从新闻中获悉解放*炮击英国皇家海*“紫石英”号正式宣告西方列强在中国横行霸道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这像一把火点燃了程开甲:祖国有希望了报效祖国的时机来到了在那一刻他下定决心赶紧回家回到祖国

彭桓武

(.10.06~.02.28)理论物理学家,生于吉林长春。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参与并领导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计划。

多年以后

有人向彭桓武这样问道:

“年轻时您已在英国学术界

有了极高的声誉与地位

为何还要选择回国?”

彭桓武回答:“你应该问为什么不回国!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学成回国是每一个海外学子应该做的,

学成不回国才应该问个为什么!”

(按姓氏笔画排序)

国家精神

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

23位甘当隐姓埋名人的“两弹一星”元勋

他们身上所体现的

正是中华民族

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不倒

也决不可撼动的“中国精神”

通过23个片段

我们了解到他们

青年时期的经历

愿这种经历

激励

同为青年的我们奋勇前进

来源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

编辑

倪佳晨、王艳梅

校对

李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