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石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光荣与梦想刘江史诗手法映画党国荣光, [复制链接]

1#

时值中国共产党诞辰百年,应运而生记载光荣展开梦想的影视剧层出不穷,要论集大成者,要说命题答卷,《光荣与梦想》必然是头魁。四十集的体量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考验的是直击核心、抓大放小、小中见大的能力。提炼精纯,凝聚释怀,在波澜壮阔的百年浩瀚中攫取那晶莹的历史浪花,难在见微知著,还需管中窥豹。刘江导演深厚的导演功底将这些难度克服了,用艺术的表达将百年光荣荧屏再现,用诗意的手法绘制梦想。

要论史笔,秉笔直书是第一要义。不夸大功绩,不神化人物,不灌输意识形态,充分展现历史事件的主客观因素。这些理念结合刘江导演的艺术创作手法,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淋漓尽致不失偏颇的展现了出来。事在人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在党史的奋进中尤其是,同时作为影视剧,也是需要人物来驱动。全局以毛泽东同志为珠线,链接起众多人物是真实的历史下塑造的典型人物。毛泽东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创造了历史的人物,他的行动贯穿了整个剧。从为民请命驱除旧军阀的个人疾呼,到接受马列思想走向党派为国奔走,人物早期成长过程中的迷茫和执著展现了出来,不是天降神人,而是心志体受之后人物的选择。除了正面塑造外,还有衬托镜像的手法,如毛泽东与张国焘的选择,两人从北大相识到出席一大,逐步走向两条探索之路。通过两人在一些历史时刻的选择来彰显人物的成长,在南昌起义、南下抢地盘还是北上抗日,个人享乐还是集体为上充分体现出来。

在一个历史事件中集中体现每个人物的性格、志向。入党的一大召开时,周佛海和张国焘的为人和处事,陈公博的见风使舵,毛泽东、董必武等人的泰然自若和自担责任。如蒋介石在黄埔军校展开清党,导演在场景的选择上别出心裁,在一个长廊中,长廊的一头是等待分野的黄埔同学,另外一头是从此国共两家的走廊。黄维、曾扩情、胡宗南、陈赓等人不同的抉择,也就是以此为出发点,走向了不同的历史路径,是个人的人生风水岭,也是历史的风水岭。从武汉到南昌起义,贺龙见证了共产党员的信仰,坚持要求加入共产党,台词塑造上也将贺龙这个人活画出来,如“秤砣压不住真金”“思想先入党”,这些人物的点滴塑造是对共产党人最好的注解。同时很多事件尊重历史的多维度,如叶挺独立团进入湖南,本来是蒋介石想让他们当炮灰,但是叶挺独立团在毛泽东农讲所人的帮助下一路披荆斩棘。叶挺铁军的胜利既有指挥得当的主观原因,也有当地受红色思想教育民众的配合这些客观原因,这是历史细节的积淀。又如准备渡江战役的时候,英国紫石英号船舰无理霸蛮的进入长江,军事委员会决定炮轰以此昭示共产党对于外国干涉的回应,这样一个情节的展现很好的体现出当时大历史环境下,共产党的全局统筹观念,相比其他影视剧只是一股脑展现渡江战役的神勇,大可不必,反而是不尊重历史的多维性。北伐打到武汉的时候,李立三还有刘少奇组织已收回英租界,不只是展现我党军队的战绩,同时将工人运动的波诡云谲也进行展现,把中国共产党各个战线的英雄进行并列。这是唯物的历史,这是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由此可见,刘江导演的《光荣与梦想》对历史的尊重。

史笔的表达外还有诗意的影像处理,借助蒙太奇的特效展现历史人物。如每个历史人物的退场,杨开慧弥留之际最后还是等来了期盼的人。李大钊、方志敏赴死前的铿锵和坚韧。通过影像的处理,诗意地再现。

在演员方面,相较其他影视剧的特型演员,刘江导演大胆选用黄晓明版的周恩来,青年周恩来的英气与嫉恶如仇。杨劲松版的蒋介石,沉稳老练又阴郁。吴刚版的陈独秀,是个人认为最贴近历史的陈独秀。曹可凡版的傅作义、郑凯版的张学良,也是独特选角,为历史剧贡献了新鲜感。

《光荣与梦想》是刘江导演的厚积薄发,我们目睹了“黎明之前”中国共产党的上下求索的“铁血青春”。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历史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一如历史这个“老酒馆”中陈酿的老酒,沁人心脾令人沉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