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石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给喜欢紫砂的你从零开始了解紫砂泥一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历史背景

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年我们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种原始文化,其后年在浙江嘉兴马家浜发现了继承河姆渡文化的因素发展起来的马家浜文化,其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

马家浜文化的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并有部分泥质红陶、灰陶以及少量的黑陶和黑衣陶。陶器的成型基本上采用了手制,部分器物经慢轮修整,而宜兴就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之滨,它的文化类型与马家浜文化一脉相承。

大约在六七千年前,宜兴已经开始了制陶手工业。此后一直到宋元时代,宜兴陶瓷业长盛不衰。也就是在大约年前的宋代,紫砂陶工艺终于诞生了。这种工艺延续了人类古老的手工的传统,又结合宜兴本地紫砂泥料的特点,根据人们生活的需求,赋以艺术的创造,最终成就了有独具个性的制陶工艺。

紫砂叫法的由来

紫砂工艺的诞生和紫砂泥是脱不了干系的,它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其特点是结构致密,接近瓷化,强度较大,颗粒细小。再通俗化的表达就是:紫砂既不像陶器这么粗,又不像瓷器这么细。它的成品介于两者之间,于器物表面光挺平整之中,又含有小颗粒状的变化,最终表现出一种砂质绵密的效果。

明清之际的众多文献中均以“阳羡砂壶”命名紫砂壶,可见当时并无明确的“紫砂”概念。紫砂艺人对紫砂具体的名称也一直是没有统一的称呼。民国时期收藏家赵汝珍在他的《古玩指南》中对紫砂壶的介绍是“宜兴壶,产自江苏之宜兴,以地名之也。质为陶,而非瓷。成品种类甚多,凡用具应有尽有,不过以壶最为著名耳。”

20世纪50年代,丁蜀成立了国营宜兴陶瓷公司原料总厂,确定黄龙山紫砂矿为全宜兴市境内最好的紫砂矿源,并开始有计划地开采。

当时陶瓷原料总厂专门成立了一个探矿队和矿料实验组,对开采出来的不同品种的紫砂做试片、理化测检,并按不同的泥质、泥性、泥色进行归类,并对紫砂进行系统的命名。

紫砂矿的命名依据以下的情况:

一、明清留下来的老名字命名。

二、根据当时开采到的新品种命名。

三、在不同的井口,根据井口地名对矿料命名。

四、对原矿的颜色取一个合适的名字来命名。

五、对烧成后产生的不同砂色,提出一个符合这个砂色特征的名字来命名。

紫砂矿的具体的分类、形成和规模是怎样的?

下面这张图可以告诉你答案

紫砂泥概况

黄龙山为内陆浅海湖滨陆相沉积岩,数亿年周而复始的砂砾碎屑沉积,形成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沉积砂岩矿。特别是宜兴位于太湖西南岸,地势低洼,水源发达,河道纵横,在风力水力的推动下,大自然将沉积碎屑层层堆积。

八十年代黄龙山山体

后来由于地壳的运动,这里由海成了山,陆地五彩硅酸盐的矿土填充在黄石石英岩矿体中,最终黄龙山就像搭积木一样由页岩层层堆积而形成的一座陶矿山,以千层糕的片状形式重叠在一起。在整个黄龙山脉中,蕴藏着大量的甲泥陶矿,而甲泥中就夹杂着紫砂泥,这也是岩中泥的由来。

九十年代黄龙山因向下开采而形成的水潭

早在明代,人们就开始使用黄龙山浅表层的五色矿练泥制壶。一方面是受到当时开采能力的限制,另一方面是五色共生矿质地细腻、且五色混合而颇受欢迎。挑选好的五色共生矿直接放入石臼中锤熟练透,如同打年糕,将泥料打熟后,再上泥凳用木榔头锤打排尽空气,成为熟泥直接用来制壶。或是切成几十千克的小块,用湿抹布或者是油纸包好,保湿陈腐数月使用。在有据可证的明代留下的作品中,许多茶壶表面的砂色特征表明,这些作品就是用此类泥料制作而成的。

陶瓷公司原料总厂炼泥车间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20世纪50年代成立了国营丁蜀采矿公司,实施大集体产业化的一条龙生产制壶,同时期又成立了国营宜兴陶瓷公司原料总厂,由采矿公司负责开采陶矿,原料总厂负责紫砂矿的分拣。

借助机械化的设备,辅以科学的地质勘探,黄龙山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几十年的开采总量,超过了明代到今天年的开采总量。由此可见,现在的产业化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和开挖的速度是有多么的迅猛。

如今黄龙山对面的青龙山公园

社会的发展需要大自然给我们提供资源,但要用好资源,保护性的开发,有计划、有序地开发才是正确的选择,这也是黄龙山封矿的真正原因。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喜欢的朋友记得点赞、评论、转发!

喝茶玩壶不能只停留在感性层面,要有一定的认知和见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