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护卫舰“紫石英”号
解放战争进入战略追击阶段后,刘伯承和邓小平即率领第二野战军进军大西南,陈毅和粟裕则率领第三野战军解放广大华东地区。
但是,年5月15日,华东军区却发布了这样一道命令: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公布令:任命刘伯承为华东军区司令员、任命陈毅为华东军区副司令员。
根据这一命令,刘伯承于年5月15日出任了华东军区司令员一职,陈毅则担任了副司令员。
刘伯承率领二野挺进大西南是确定无疑的历史事实,那么出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在这一历史的神秘面纱之后,是一场鲜为人知的“中美暗战”。
并肩进华东,横渡长江慑强敌
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精锐力量损失殆尽,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随即开始部署对国民党军实施战略追击。与后来四大野战军分头进军、横扫中国边远地区的部署不同,在早期的战略追击部署中,第二野战军的任务并非挺进大西南。
早在年12月12日,国民党军杜聿明集团被围陈官庄,淮海战役大势已定,中央军委随即致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和谭震林等人,明确规定,大军渡江之后,两大野战军的任务是“协力经营东南”。12月24日,中央军委再次电报指示,战略决战胜利后,“以刘邓、陈粟两军出江南”。年3月14日,中央军委进一步强化了这一部署,要求二野“两年内留华东,不作新的机动”。通过上述文献显然可以看出,中央赋予二野的任务是与三野一起解放华东地区,而且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这一任务不会有大的变动。
那么,中央为什么会作出这样一种部署呢?答案是,为了应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的入侵和干涉。
在整个解放战争中,美国一直是国民党的最大后台和强力支持。中国内战期间,他们不但为国民党政权摇旗呐喊,提供武器弹药,甚至还出动飞机、军舰帮助国民党军实施战略机动。当国民党军败局已定,解放军即将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之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气急败坏之余,极有可能会直接出兵扶持国民党政权。果不其然,就在解放军即将大举渡江之际,震动一时的“紫石英”号事件发生了。
年4月20日上午,英国护卫舰“紫石英”号突然闯入第三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炮兵控制的江阴、镇江段江面。解放军官兵随即发炮警告,但“紫石英”号装聋作哑,继续在长江中逆流而上。进入三江营水面后,“紫石英”号竟然对驻守在这里的解放军发起挑衅,解放军随即实施火力拦截。一番你来我往之后,“紫石英”号被击中搁浅,慌忙升起一件白色衬衣乞降,解放军随即停止炮击。
日暮西山的英国尚且如此嚣张,势力正盛的美国势必更加狂妄。毛泽东对这一切早有预料,他决心从最困难的情况出发,以美国出兵中国为前提考虑下一步战略决策。在年1月初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毛泽东郑重提出:不要讲美国不出兵,而是准备美国出兵并准备与之打,以取得主动……
基于上述考虑,中央和毛泽东特别安排二野进军华东以慑止美国。5月23日,中央军委在一封电报中,对二野的任务和原因作了专门解释:“二野目前任务是准备协助三野对付可能的美国军事干涉,此项准备是必需的,有此准备即可制止美国的干涉野心,使美国有所畏,而不敢出兵干涉。”毛泽东的这一做法,是典型的“以力慑敌”和“以备止战”。历史证明,正是毛泽东的这一部署,使得中方在即将爆发的“中美暗战”中取得主动。
本文开头处提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公布令》,公布时间为年5月15日。此时国共两军正在上海反复鏖战,美国正在一旁虎视眈眈、伺机而动,堪称第二、三野战军联合经营东南、慑止强敌的关键时刻,自然也是华东军区历史上的“特殊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华东军区成立于年,是一支独立的战略力量,司令员和政治委员一直由陈毅和饶漱石担任。但在年5月这段时间,在美国的强大威胁下,在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蓝图中,华东地区迅速发展成为第二、三野战军的共同战场,华东军区随之升级为原华东和中原两大战略力量的联合体。在这一特殊形势下,刘伯承出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实,5月15日只是华东军区领导任命的公布时间,实际任命时间还要稍早一些。在此之前的5月8日,华东军区成立海军司令部的电令中,签署的司令员即为刘伯承。此外,当时二野进入华东军区领导层的并非仅刘伯承一人,二野的政治主官邓小平出任了华东军区第一政治委员(饶漱石和谭震林分别出任第二、三政治委员),二野参谋长李达则出任了华东军区参谋长。
硝烟趋淞沪,中美暗战波澜急
京沪杭地区,是美国在华利益较为集中的地区,其中尤以上海为最。毛泽东高瞻远瞩,把上海作为透视美军意图和底牌的战略枢纽,给予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