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石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宜兴历史地理概况紫砂盛产地 [复制链接]

1#

宜兴,位于江苏省南端,

紧邻浙江省的长兴,安徽省的广德,

为三省交界之地。

东濒太湖,港渎分歧,河川纵横。

难以天目山脉,山峦起伏,竹木茂盛。

西北则是大片平原,田畴阡陌,庐舍相望。

水源从诸山顺势而下,

有的流入河港,有的蓄于东、西两湖泊,

池塘星罗棋布,

物产丰饶,是江南典型的富饶水乡。

北宋元丰年间,苏东波到过宜兴,

见山水秀丽,

遂买田终老此乡的意思,

所写《菩萨蛮·阳羡作》里就有: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从造物游……”

大有乐不思蜀之概。

宜兴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的名字是荆溪,始见于春秋战国时代。

荆溪,因境内有苍山清溪而得名。

周初属于吴国,

春秋末年,越王勾践灭吴,

荆溪又改属越国。

战国时期,楚威王大败越兵,越国只能臣服于楚国,

荆溪也就成为楚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

荆溪又先后属会稽郡和吴郡。

西汉初年,

由于荆令尹关常随刘邦平叛有功,

被封为“阳羡侯”,所以宜兴又有“阳羡”的称谓。

三国时代,

孙吴在江东建立了政权,

阳羡又属于吴,

宜兴早在秦汉时就有古城,吴赤乌六年()改筑城垣,

晋永兴时(-)又移置于今南门外。

西晋末年改为义兴郡,封给当时江南大族周玘(周处将军的儿子),

以奖励他维护西晋王朝所作出的巨大功绩。

六朝时,义兴先后属扬州和南徐州。

隋唐以后,则统属常州府。唐高祖武德二年至七年,曾别名为鹅州。

到了宋代,因宋太宗赵匡义的名字中有个“义”字,

为避讳起见,于太平兴国元年()改为宜兴。

清雍正三(),

曾将宜兴划分为荆溪、宜兴两县。

辛亥革命之后,又合并为宜兴县。

宜兴全市丘陵面积多平方公里,

占总面积的35.5%,

山势一般海拔二三百米,高峰在米左右。

高山多为石英岩构成,

低丘多为石灰岩层,因此山中极易形成石灰岩溶洞,

其间善卷洞、张公洞以奇绝洞天胜景而著称。

横亘在市内西南部的铜官山、父子岭、龙池山、国山等山脉,

是天目山的支脉。

铜官山又称“君山“、“荆南山”,以香炉峰为主峰,海拔米,有“铜官叠翠“之美誉。

明正德九年进士、宜兴人吴仕就有

“峰回谷仍转,人语隔疏林。曲涧春流细,微风午坐深“

的诗句来形容它。

铜官山不但景色秀美,

而且蕴藏白泥、甲泥等多种陶土原料。

龙池山与铜官山逶迤相接,

东迄太湖之滨的兰山,还有南山、均山等盛产白泥。

丁蜀镇的青龙山、黄龙山附近有着丰富的紫砂陶土矿资源。

宜兴的交通便利快捷。

目前有宁杭国道、宁杭高速、锡宜高速、新长铁路穿境而过。

上海、杭州、南京,

走高速公路二三个小时就可抵达。

宜兴的水运也很方便。

东部有74渎之水汇入太湖。

西氿(又名西溪)将广德、溧阳、金坛及本市西南诸山之水汇集,

经市区入东氿(又名东溪)而流入太湖。

市内与陶瓷产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主要河道,有荆溪、蠡河、武宜运河、芜申运河等等,

这些都是陶运的通衢。特别是在过去,

丁蜀镇的陶瓷外运主要依靠水上交通,

所以有着“蠡河弯弯通苏杭”的吟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