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石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临床学妇科之经水涩少篇 [复制链接]

1#

《中医临床学》妇科之经水涩少篇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而经量明显减少,或持经时间缩短至1~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称为“经水涩少”“月经过少”或“经少”。常合并月经后期,又多为闭经之前驱症状。如属已婚育龄妇女应注意因服避孕药而致的月经过少。早孕有激经者,常易与月经量少混淆,应注意区别。


  本病在《诸病源候论·月水不调候》有“月水……乍少”的记载。说明当时医家已对月经过少有所注意。其后历代医家如刘河间,朱丹溪、万全、李梃、王肯堂等或从治法方药,或从病因病理,不断提出新的见解,丰富了月经过少的内容。西医学中因性腺功能低下、子宫内膜结核、炎症或计划生育手术等引起的月经过少,可参照本病论治。

1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病机理有虚有实。虚者血源不足,血海亏虚,无余可下,则有血虚,肾虚之别;实者血海受阻,经行不畅,有血瘀和痰湿之分。


  (一)血虚


  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大失血后,阴血耗损;或饮食饥饱,劳倦思虑伤脾;脾虚化源不足,均致血海空虚,而致月经量少。


  (二)肾虚


  先天禀赋虚弱;或少年肾气未充,或早婚多孕多产(含人工流产、屡孕屡堕)房室不节、屡伤肾气,以致肾气不足,精血亏乏,血海不盈而经量过少。


  (三)血瘀


  经期产后,感受寒邪,寒邪乘客胞宫,血为寒凝,宿瘀不去,或忧思忿怒,气滞血瘀,皆令胞络受阻,血行不畅,以致经量减少。


  (四)痰湿


  形体肥胖,过食肥甘,痰壅湿聚,脾土受困,运化无权,踞阻胞络,致血行不畅而经量少。

2

诊断依据


  (一)临床表现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而经量明显减少,或持经时间缩短至1~2天,甚或点滴即净。


  (二)病史


  可有失血、结核病、反复流产等病史或刮宫术史。


  (三)理化检查


  1、妇科检查:性腺功能减退者,盆腔器官基本正常或子宫体偏小。


  2、辅助检查:盆腔B超对诊断流产、宫外孕、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多囊卵巢综合征、宫腔黏连等所致的月经过少有参考价值;血清内分泌检查对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辨别异常子宫出血类别等有参考价值。


  (四)鉴别诊断


  1、经间期出血:经间期出血的出血量一般较月经量少,发生在两次月经中间,可结合基础体温测定鉴别。


  2、激经:激经为受孕初起,月经仍按月来潮,无损胎儿发育,可伴早孕反应,B超检查可见子宫腔内有孕囊、胎芽或胎心搏动。

3

辨证论治


  月经过少以经来量少,或点滴即止,为本病的特点。在虚实的辨证上应以月经的色、质及有无腹痛来辨别。一般以色淡,质稀,小腹隐痛,按或小腹空坠者属血虚;行经量少,色紫黑有块,小腹胀痛拒按者为血瘀;量少,色淡红,质粘稠如痰素带多者,为痰湿。经量逐渐减少者属虚;骤然减少者多属实。并应结合全身证候辨证。本病是虚多实少,即使瘀滞亦多属气血有伤,临床上须注意辨别,并应注意和早孕而有绝经者,以及服避孕药而致月经过少者相鉴别。


  本病治疗重在濡养精血,培补脾肾为主,精血充足则经量自增。由于临床以虚证多见,既使有瘀滞亦属气血有伤,慎不可恣投攻破,不可妄用通经之药,以免重伤气血,使经血难复。月经过少,常伴后期,并可发展为闭经,应积极治疗。


  (一)气血亏虚


  证候:经行量少,或点滴即净,色淡质稀,或伴头晕目眩,心悸少寐,面色萎*,小腹空坠,舌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养血调经。


  方药:归脾汤加味。


  *参30g,*芪30g,白术15g,当归15g,茯苓12g,远志9g,酸枣仁15g,山药15g,木香9g(后入),龙眼肉9g,熟地15g,白芍12g,川芎6g,丹参15g,甘草6g,生姜6g,大枣3枚。


  (二)肾虚


  证候:经来量少,色鲜红或淡红,腰膝酸软,足跟疼痛,或头晕耳鸣,夜溲频频,舌淡脉沉细或沉迟弱。


  治法:补肾养血调经。


  方药:六味地*丸加味。


  熟地20g,山药20g,山茱萸20g,茯苓10g,泽泻10g,丹皮10g,当归15g,川芎10g,川断15g,枸杞子20g,杜仲10g,菟丝子20g。


  (三)血瘀


  证候:经行量少,不畅,色紫黑,质稠挟血块,小腹胀痛、或冷痛拒按喜暖,块下胀痛则减,舌正常或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或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调经。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味。


  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当归15g,赤芍12g,熟地12g,丹参15g,益母草30g,三棱10g,莪术10g,田七6g。


  (四)痰湿


  证候:经来量少,色淡红或褐色,质粘腻如痰,胸闷呕恶,纳呆,便溏不爽,或带多粘腻。舌淡苔白腻,脉滑。


  治法:化痰燥湿调经。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参30g,*芪30g,白术15g,茯苓12g,当归10g,丹参10g,木香10g(后入),砂仁10g(后入),陈皮9g,半夏9g,天南星6g,苍术9g,川芎6g,香附9g,甘草6g,生姜6g,大枣3枚。

4

临证权变


  根据“经本于肾”的理论,在治疗血虚月经过少时,加用益肾药如:紫石英、枸杞子、女贞子之类,可增加疗效。(《实用中医妇科学》)


  月经过少,除因气营两虚、血海虚弱所致者外,亦有因气滞所致的夹实证。用调气和营法,以四物汤加鸡血藤、丹参等养血和营调经,并参以香附、陈皮等调气。对于奇经失利,冲海虚弱者,用温养肝肾之法以治其本,防其日久迁延成血枯之证。(上海中医杂志··11《著名中医妇科专家陈大年的临床经验》)


  著名老中医叶熙春认为:“妇人以冲任两脉为本,两脉平和则经行依时,冲任不洽而诸病乃作。”治冲任虚弱不约者,喜用《金匮》胶艾四物汤。疗奇经郁热不洽者,常采《医学入门》固经丸合《傅氏女科》两地汤。或以温养升固见长,或以疏养通摄收功。量少色淡者,小茴、炮姜、暖胞宫温八脉;量少色紫者,用丹皮、*柏除肝热滋肾燥……盖经脉者,气血运行之经路,贵在疏利,过则壅阻,故叶师以通补为调治奇经之总则。(上海中医药杂志·10《著名老中医叶熙春治疗月经不调的经验》)


  血虚量少,点滴即止者,乃为精血极亏渐成经闭之象,治当在原方基础上加枸杞、山萸肉以滋养肝肾,填精益血。若脾虚食少者滋血汤加砂仁、陈皮以行气健脾。


  肾虚量少,若兼见色淡,小腹冷痛,夜尿多等肾阳虚者,迭加温肾药,如仙灵脾、巴戟、仙茅、补骨脂、益智仁等。如经色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等血虚阴亏,肾阴不足者,则加生地、玄参、女贞子等滋养肾阴药。若阴虚火盛者去杜仲、菟丝子,加丹皮、知母。


  血瘀量少,若兼胸胁胀满者,为气滞血瘀,桃红四物汤加香附、台乌药以理气行滞止痛。若小腹冷痛,得热痛减,为寒凝血瘀,原方加桂枝、吴茱萸以温通血脉而痛自止。


  (一)调护


  除重视药物治疗外,还应根据病情、体质条件及食欲等情况,视药疗、食疗及精神治疗相结合。


  (1)应心情舒畅,切勿忧思忿怒,影响气血的运行。


  (2)注意休息,防止过度疲劳。


  (3)节制生育和房事。


  (4)对于瘀滞证的小腹胀痛者,可以热敷少腹,促使瘀块排下。亦可适当饮用红糖、*酒以温通祛瘀。


  (5)平时应加强营养,可常服胡桃肉,松子肉以补肾柔肝,润肠通便。对脾胃虚弱,运化不佳者,嘱其常服山药、苡仁研粉煮粥。


  (二)应用例案


  例一、陆×,经行衍期,色淡量少,时间长头昏心悸,腰跗跗软,面色少华,纳谷不馨,夜寐欠酣,舌淡红,苔薄白,脉涩无力。


  辨证:心脾两虚,气血两伤。


  治法:补脾养心,益气补血。


  处方:米炒上潞*、炒冬术、炙当归各20g,炒枣仁、制远志、炙*芪、清炙草、广木香、炒杜仲、潼蒺藜、炒川断、炒阿胶珠各10g,水煎,合枣汤服。


  二诊时寐况好转,面色较前红润,经汛将临,腰酸又甚,脉缓滑,苔白薄。原法出入为治:


  炒上潞*、丹参、当归、茯苓、炒菟丝子各20g,制川断、炒枣仁、炒白芍、炙川芎、大熟地、炒杜仲各10g,水煎,合枣汤服。


  三诊:经来如期,色量正常,脉缓,苔薄白。再拟养血调经:


  炒当归、炒丹参、益母草、炒白芍、酒川芎、炒菟丝子、炒杜仲、炒阿胶珠、炒白术、新会皮各10g,水煎,合枣汤服。(上海中医杂志.10.《著名老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的经验》)


  按:治气血两虚引起的月经不调常用归脾汤,以*参、白术补脾制湿;丹参、枣仁养心血益心气;*芪、当归补气生血;木香、陈皮醒脾运中,佐以杜仲、川断、菟丝子、潼蒺藜开固奇经,温养八脉、寓八脉隶于阳明,丽于肝肾之意。挟湿者参以茯苓、苍术;挟痰者加入半夏、陈皮;挟寒者改用归芪建中法。


  例二、任××女,41岁,干部,年4月25日初诊。久患月经不调,经期或先或后,量少色红,偶有血块,经前小腹胀痛。素日时感头晕目眩,胫酸耳鸣,烦热心悸,少寐多梦,惕然易惊,口干欲饮,腹胀便干,小溲*短,带下*白,粘稠气秽。舌边尖红,舌苔薄*,脉弦细数。


  辨证:肝郁化热,心肾阴虚。


  治法:平肝清热,滋阴补肾,养血安神


  处方:北元参12g,杭白芍、原寸冬、女贞子、细生地各9g,双勾藤12g,白蒺藜、黑桑椹、黑芝麻各9g,元胡索4.5g,台乌药6g,首乌藤12g,炒枣仁、云茯苓各9g,6剂,隔日一剂水煎服。另取蛇床子9g、*柏6g、吴萸3g,6剂,布包泡水,坐浴熏洗,一日二次。


  二诊(5月7日):药后头晕耳鸣均减轻,胁痛烦热己退,大便已畅。惟腰酸胫软,寐少梦多,腹胀带下仍在,已获效机,再步原法出入。处方:


  女贞子、桑寄生、原寸冬、杭白芍各9g,嫩勾藤12g,云茯苓、首乌藤、远志肉、炒枣仁各9g,大腹皮、香佩兰各6g,炒神曲12g,紫丹参12g,5剂,隔日一剂,水煎服。外用药同前。


  三诊(5月17日):药后诸证悉解。诊脉弦缓,右尺略有力,舌润苔薄。现觉腰酸腹坠,乃月经欲潮之征,转予养血通经之法。处方:


  秦当归、杭白芍、桑寄生各12g,女贞子、原寸冬、细生地、泽兰叶、净苏木、香附米刘寄奴各9g,川芎片6g,紫丹参15g,4剂,水煎服。


  四诊(6月2日):上方服后,月经如期来潮,量中色可,腹痛未发,行经六天而净。现经后已五天,略感腰酸乏力,腹胀纳少。予加味逍遥丸15粒,每日上午服一次;二至丸15粒,每日下午服一次,均白开水送下。并嘱下次经潮前仍服三诊方四剂,经后再服丸剂同上。恪守此法调理间月,体力渐增,食眠亦好,月事复常。(《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按:肾为冲任之本,肾精充足,冲任始能通盛,月经循常;反之肾精亏损,冲任不足,则月事乖常。本例因久郁化热,下汲肾阴,以致冲任损伤,经来量少色红。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偏亢,上扰心神,故见头晕目眩,烦热阵作,少寐多梦,惕惕易惊等症;热灼津伤,故口渴便干,小溲*短,热则气滞,故经前腹胀。一、二诊以元参、寸冬、生地、白芍、女贞子、寄生等滋补肾阴,以涵肝木;钩藤、蒺藜、黑桑椹、黑芝麻等平肝通幽,顾护肾阴。俾热戢阴复、肝肾自充,虽不调经而经自调矣。三诊经事将临,则转予补肝益肾而充其本,养血通经从助其势。末诊以丸药调理,缓缓图功,遂获月事正常,诸证尽解。……此则先以滋肾养阴,后用养血通经获效。


  (三)简便验方


  月季花十二朵、当归三钱,泡酒服。(《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5

文献摘录


  《证治准绳·女科》:“经水涩少,为虚为涩。虚则补之,涩则濡之。”


  《万氏女科》:“瘦人经水来少者,责其血虚少也。四物加人参汤主之。肥人经水来少者,责其痰凝经坠也。用二陈加芎归汤主之。


  《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月经过少乃经闭之渐,临床见症纯虚纯实者不多,虚实夹杂者不少,要之不过有虚实之主次多少不同而已。以虚为主者,补而调之;以实为主者,通而濡之。补虚者,或益肝肾,或调脾胃;泻实者,或破瘀血,或燥痰湿,随证施治。”

主编:郑伟达

副主编:刘雨昕

校正:郑东英

编辑出版:符鑫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