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各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
而其中,茶壶是最主要的泡茶器具。它由四部分组成,即壶盖、壶身、壶底和圈足。壶盖包括孔、钮、座、盖等细部。壶身包括口、延(唇墙)、嘴、导流、腹、肩、把(柄或板)等细部。根据壶的把、盖、底、形等细微部分的差别,壶的基本形态种类接近种。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不是邮票
而是一款送礼佳品
首先为大家普及一下紫砂知识
朱泥到底是不是属于紫砂
要解答这个疑问,首先要从紫砂的概念说起。紫砂是一个只有多年历史相对年轻的陶器品种,但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0年前的拉陶技艺。
“*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雷涛起”,“紫玉瓯”是古代对紫砂的雅称,古代没有明确“紫砂”的概念,一直延续到年徐秀棠著《中国紫砂》才开始对紫砂进行命名,分为紫泥、绿泥、红泥三种基本类型,紫泥古称“天青泥”,红泥亦称“朱泥”、“朱砂泥”,绿泥古称“梨皮泥”。这三种基本分类又可衍化为各种旁系泥料,此处不一一而道。由此可得:朱泥为紫砂三大类之一!
不是所有的陶土矿都是紫砂
制作紫砂的原料可归类于陶土矿,陶土矿是掩埋于地表之下的粉沙岩,其中大致可分为白泥、嫩泥、夹泥。紫砂就是在陶泥矿里面夹杂的特殊泥矿。这些特殊的泥矿制作的器物在色相上瑰丽朴雅,触感上沉稳温润。极其符合中国文人的传统审美,在陶土矿的大类里面筛选出一个特殊的种类---紫砂矿。紫砂的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及少量的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锰、二氧化钛等。
紫砂矿的形成分为:
1)岩浆流动形成的岩浆岩(玄武岩、花岗岩)。
2)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主要由湖相,陆相,海陆交替而形成的三种类型。
3)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如石榴石等。
其主要成分为风化黏土和石英以及铁、钛、镁、镍等金属元素。在中国江苏宜兴、广东潮州、安徽宁国、浙江长兴等多地都有紫砂泥矿。(由此可见宜兴因紫砂壶而名冠天下,但它不是紫砂的唯一产地)
朱泥矿质坚硬,其主要成分为伊利石、高岭石、氧化铁、石英和高云母。因含铁量多寡不等,朱泥矿烧制后或红中带*,或红中带紫。
朱泥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质
1)朱泥的氧化铁量较其他泥料高,在15%+-之间。烧成温度稍高即可析出铁质,形成火瑕点。温度控制得当烧成色彩红艳不妖,实用越久越为沉稳。
2)朱泥的结晶度和密度较高(泥的断面接近瓷质,以指弹扣,其声脆,音有共震)。故适合冲泡单丛等高香茶种,其逼香快,扬香高。
3)朱泥的矿源有限,目前开采主要在江苏宜兴、安徽宁国、广东潮州等,产量远低于紫泥,又因矿出嫩泥矿层的底层,零星散落,需手工挖抠。
4)朱泥的收缩率高,收缩率高达20%+-极易变形。故从古至今多制小品。
5)朱泥的含砂量低,故烧制完成后器表触感平滑,颗粒细腻。
朱泥的审美特征
朱色是中国传统审美的特殊称谓,红中带橘,较之大红活泼,通透。在传统文人审美里讲究和谐统一,讲究道法自然的趣味,历来深受国人喜爱!
民间有传说:远古时期天地未开混沌一片,鼠,时近夜半之际出来活动,将密封的天地间咬出缝隙,阴阳之气漏出来,万物得以滋生。老鼠还引来火种,从天上偷来谷种,为人类的繁衍提供了物质条件,因有创世奇功,在十二生肖排首位。
庚五行属金,子属水为财,金生水,财源不断。俊合号庚子年生肖壶紧扣“财源滚滚”来的主题,以传说中那只“鼠咬天开”的机灵小老鼠为创作雏形,肩背硕大布袋,内藏粮食、财富、健康;脚踏米缸带丰厚的粮食到人间送祝福。“有米”是广州的方言,是有钱、富有的意思。金鼠“派米”把财富送到家门口,寓示年将是财源滚滚的丰收年。
潮州手拉朱泥壶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演化有绪。宋以后,潮州成为陶器生产中心,潮州手拉朱泥壶是潮州陶瓷一奇葩,从清代中期,潮州朱泥壶便独具一格,广泛生产和应用,并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
潮州手拉朱泥壶扎根于“工夫茶”文化的沃土,实用性强且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同时也吸收潮州民间艺术之精华,形成富于艺术特色的自家风格。潮州枫溪是手拉坯朱泥壶的发祥地,而制作手拉壶一直是祖传作坊,有各家的泥料配方及制作手法,从不外传。在古老的辘轳手拉方法下,成形过程需将泥料自下向上伸延且内外翻转,构成塑造技艺的运动空间。成型时手指和手臂相对的捏、压、按、挤,促使坯体绞转多姿。而塑造运动之快或慢、沿弧线止旋或沿直线上提、按压或捏挤,使器物的形态或端庄圆润、或挺拔秀丽、或节奏鲜明、或韵律柔美,显示出技艺美与形态美的融合。手拉成型法具有灵活多变,随意而就的工艺特点,决定了匠人在拉坯时必须做到“心中有壶,一气呵成”。其制作工序繁多,全靠熟练的工艺师凭经验手工完成,经过拉、修、批、投顶、装把等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因此一把好壶来之不易!
“俊合”号手拉壶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始创清朝咸丰年间,经历多年传承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谢华已是第五代,自8年谢华打破“祖传---传内不传外”的传承模式,免费公开向社会传授技艺,使手拉壶这门国家级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传承并发展壮大。
多年来,“俊合”号集结家人及众学徒的集体智慧,不断在泥料、产品的造型上进行探索、结合前沿的茶文化,努力将这把扎根于潮州“工夫茶”文化的手拉壶做更具地方实用特色又欣赏价值。
《灵鼠纳福》紫砂壶
鼠年生肖紫砂壶一把,配套3只杯子
庚子年大版折
元
元
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