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治最好 http://pf.39.net/bdfyy/zjdy/140329/4364585.html历史九点半/文
年11月17日,有“中国核司令”之称的“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院士逝世,享年岁,程开甲院士的去世,意味着我国的“两弹一星”元勋目前仅剩4位,分别是:于敏、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
大家都知道,“两弹一星”功勋是年9月18日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对当年研究“两弹一星”的23位专家授予的表彰,所谓的“两弹一星”即核弹、导弹、人造卫星。有了“两弹一星”意味着中国才真正意义上在国际上站起来了,再也没有列强敢于侵略中国本土,因此这样的贡献授予多大的荣誉都不为过。
中国杀手锏核武库
在这授予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几乎所有人都有过留学或出国研究的经历,自民国起,中国便饱受战争摧残,既没有资金与和平的环境,也没有科研的土壤,因此出国留学,到欧美发达国家搞研究成了唯一的途径。但是从渡江战役,解放*炮击英*紫石英号开始,大批留学欧美的科学家开始了艰难的回国路,因为他们看到了即将到来的新中国是不同于民国的,若是民国绝不敢炮击英国*舰,所以很多科学家哪怕历经万难也要回国效力,便是这个原因。
这些留学回国的科研人员日后成了新中国“两弹一星”的中流砥柱,为中国核武器的发展立下不朽功勋,但在“两弹一星”元勋中,还有一位另类,他是唯一的没有出国留过学的本土科学家,但他的功勋在“两弹一星”元老中又是佼佼者,他的研究成果,堪称中国有史以来最尖端、最机密的项目,连美俄都望尘莫及。年日本原子物理学家代表团访华,他才仅仅31岁,但是却给日本专家留下深刻影响,得知他从未留过学,日本团称他为“国产土专家一号”。
于敏(-)
他便是“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于敏年生于河北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家境一般,年考入北大工学院,后转入理学院攻读物理,从事基础理论物理的研究工作。年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年仅24岁的于敏被聘为研究所副研究员。
年,新中国在苏联撤走援华专家的艰难时刻,开始独立研究原子弹,而在研究原子弹的同时,氢弹的理论研究也同时起步,于敏成为氢弹理论研究的第一批专家。由于核武器的研究是高度机密的项目,科研人员需要隐姓埋名,甚至连家人都不能告知,这其中的孤独和寂寞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况且于敏当时年仅34岁,正是青春浮动的年纪,而且在这之前他的研究领域已经获得突破,转向氢弹理论研究意味着一切重新开始,前途未卜。但为了中国的氢弹事业,于敏一口答应,从年到年,于敏隐姓埋名28年,使中国氢弹从无到有,从落后到世界领先水平,后来居上领先美俄等传统核武强国,替中国搞出杀手锏,赢得世界核武强国地位。
中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大家都知道氢弹比起原子弹,不仅威力更大,而且技术要求更高,特别是氢弹的存储和保养技术难度非常大,因此世界上有原子弹的国家很多,但有氢弹的国家只有中美俄英法五常国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五常的威慑力不是原子弹,而是氢弹。举个例子说,如果原子弹的威力相当于打碎一颗鸡蛋的话,那氢弹的威力相当于打碎一颗原子弹,理论上来说原子弹的当量是有上限值的,而氢弹当量没有上限值的。
中国第一颗氢弹模型
正是由于氢弹威力大,技术难度大,不易存储,保养耗资巨大等特点,虽然五常都能制造出氢弹,但是目前全球仅剩的氢弹都在中国(一说30枚),美俄英法氢弹由于无法保存只得销毁。而中国之所以能成为目前唯一保存氢弹的国家,则要感谢于敏,是于敏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氢弹原理方案,才使得中国拥有了独一无二的氢弹技术,也使得氢弹的保养难度和耗资都大大缩减,于敏的理论也被称之为氢弹的“于敏构型”,而美俄等其他国家的氢弹则是T-U构型。中国的“于敏构型”属于顶级机密,美俄等国几十年都未能攻破。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想想我们国家的这些科研人员真的不容易,从当初一穷二白,到如今科研领域的百花齐放,正是有着无数向于敏院士这样的科研工作者默默无闻,奉献了一辈子的青春,埋头苦干出来的,很多科研人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都需要隐姓埋名,忍受着同龄人不曾有过的孤寂,换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对于功勋之士,怎叫人不敬佩。
历史九点半,每晚与你一起读“小人物”的英雄历史,欢迎留言、转发、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