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夏治斌石英婧上海报道
古人云:“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同年,保时捷在中国大陆开设了第一家经销商店,由此开启了在华的进阶之路。
复盘过去的20年,保时捷中国交出的成绩可谓亮眼。保时捷中国市场的全年交付量从最初的台增至年的台,并连续六年蝉联保时捷全球最大单一市场。
进入年,保时捷中国的成绩依旧抢眼。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市场的新车交付量继续稳居保时捷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
在经销商网络上,目前保时捷中国拥有个销售网点,遍布国内大中城市,为中国的保时捷客户提供保时捷卓越的产品及优质的服务。
保时捷如何在国内强敌环伺的豪华车市场,始终占得一席之地?在华取得佳绩背后,又是如何精准把握中国消费者的本土化消费需求?未来又将如何保持住现有的竞争优势?《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保时捷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严博禹。
深耕本土化
《中国经营报》:今年是保时捷进入中国市场20周年。自年至今,中国市场始终是保时捷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保时捷亮眼成绩的背后,有怎样的战略作为支撑?未来又会如何保持上述成绩?
严博禹:我们非常感激中国客户对保时捷的喜爱。今年保时捷在华销量的增加,我们最大的感触还是得益于中国对疫情把控的有效性,使得国内经济充满活力,需求仍然保持旺盛。
具体到保时捷,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取得成功,首先,是我们产品线一直在持续更新,从整个行业来看,我们产品线的生命周期都趋于年轻的状态。
其次,我们一直在中国完善销售网络,目前我们在中国有个销售网点。这些销售网点能够帮助我们更接近客户,也能使得客户更轻松地了解我们。
再次,我们还持续将跑车文化传递给中国客户,现在也有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并喜欢保时捷的品牌核心。中国消费者现在除了喜欢我们的四门车型外,也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欢我们的双门跑车。
最后,我们也持续追求中国市场的本土化。科技方面,保时捷中国有保时捷(上海)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我们在中国的研发分支也将在明年投入运营,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客户的需求。
《中国经营报》:入华20周年,在保时捷的全球发展蓝图中,中国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保时捷是如何具体满足中国消费者本土化需求的?
严博禹:保时捷的中国客户群体是保时捷在全球最大的群体,有将近60万客户。此外,中国客户也不同于其他国际市场的群体,他们的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比保时捷在其他市场的客户年轻一代左右。
在把握中国客户需求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我们希望德国总部的同事了解中国客户的需求,让他们在设计、开发产品的时候,能够反映中国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如果德国总部的战略无法满足中国客户的需求,我们也会做一些本土化的尝试,比如给产品和服务提供附加价值,这主要体现在数字化方面,我们有本土化的开发和实施,能够为我们的产品增加中国特色。
除此之外,我们在中国与4个实体进行密切的合作。首先是保时捷中国产品管理部门,他们负责把中国市场的需求传递给德国进行产品管理的同事。其次是保时捷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