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丹?修仙?长生不老?这些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古有秦始皇、汉武帝寻求仙丹祈求长生不老,今有修仙小说盛行网络,从皇帝至尊到寻常百姓,均对修仙、长生不老的传说感兴趣,但这也许只是修仙的人注重养生故比一般人长寿,才让人有修仙可以长生不老的错觉。
人们总爱追逐虚幻有趣的东西,就像上世纪中国大陆掀起过气功热,而气功在魏晋时期也风靡过一阵子,事实上不止是气功,由于当时混乱的时代背景,不少名士追求超脱,纷纷赶起了修仙的潮流,本文将探究魏晋名士的修仙之路。
一、暗流涌动下的魏晋名士选择远离尘世
魏晋时期是一个矛盾的时期,一面是政治斗争十分激烈,一面是思想极其自由开放。其原因是由于当权者一方面铲除异己,心狠手辣,一方面又顾及社会舆论,要表现出容人之风,这就给了名士一个逃离朝堂,远离纷争,放纵自己的机会。
1、社会复杂,天黑路滑
东汉末年,国家政权更替频繁,天下战乱不断,而后司马氏兵变灭曹魏建立晋朝,大肆残杀曹魏臣子,一时人心惶惶。
同时,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虎视眈眈,对于当时的底层来说,那是个苦难的时代,国家动荡,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很尖锐。
但就是在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催生了一大批名士,这些名士在文学、艺术和思想上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例如我们都熟知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以及陶渊明的田园诗。
魏晋名士不仅在文学创作上独占一偶,其行为怪诞、特立独行也是历史罕见,而这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当时贵族疑心病重,政局动荡不安,名士在统治者的黑暗统治下陷入了迷茫,于是不问政治只清谈,摆脱名教自命通达,看似洒脱,其实是被逼无奈。
2、魏晋风流,遗世独立
魏晋名士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态度,大多仙气飘飘,不食人间烟火,人们称其为魏晋风流。魏晋是个美男子辈出的时代,有被作为后世评判美男标准的潘安,有傅粉何郎的何宴,还有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
《晋书·嵇康传》中描绘嵇康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可见其仙人之姿,俊逸潇洒。魏晋名士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狂。
不同于儒家的正衣冠、守礼教,魏晋名士放浪形骸,狂放洒脱,刘伶生平最爱饮酒,一日醉酒后脱光衣服躺在地上,客人看到讥笑他,刘伶不仅不敢当不好意思,反而说道: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衣,诸君何为入我?
得以见得刘伶不受礼教约束,放任自我。刘伶的蔑视礼教,纵酒避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魏晋名士的狂妄自我又消极颓废。在当时的社会风气影响下,风度翩翩的魏晋名士不关心朝堂之事,终日纵情山水,畅谈诗词歌赋,崇尚玄学,似修仙之人超凡脱俗的模样。
二、魏晋名士的修仙风尚
修仙即修真,起源于老子、庄子的道家学说,《庄子·大宗师》中有着这样的记载: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早在魏晋以前,就有文学作品描述过神仙长生不死,法术高深的记载,到了魏晋时期,因社会背景黑暗,不少名士在道教思想的引导下,从俗世思维中挣脱开来,认真思考起关于生命,宇宙和玄学的哲学问题。
1、千古风流嵇康也修仙?
魏晋时期社会不稳定,百姓生活困苦,现实的物质世界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会开始寻找心灵的寄托,那时正值佛教思想、西域文化传入,老庄学说兴起,道教组织壮大,玄学风靡全国,远离朝堂后的名士就这样愉快地踏上了修仙之路,这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嵇康。
嵇康在《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其七)中说道思欲登仙,以济不朽,紧承上文的人生寿促,天地长久,试图通过修道成仙之法,来让生命不朽、灵魂永驻。
《晋书·嵇康传》记恬静寡欲,含坂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以为神仙禀之自然,非积学所得,至于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伦可及,乃著《养生论》。
根据这段话可知,嵇康性情淡泊,擅长老庄学说,结交仙隐,喜养性服食,好慕仙向道。嵇康的修仙方式有三。
1、与道士、隐士结交,一起寻经问道、并就生命哲学问题进行相关探讨。
2、服食药物,嵇康创作了《养生论》、《养生论》等名篇。文中,嵇康介绍了服食药物的种种益处,称这些药物皆众灵含英,独发奇生,认为服食药物可以祛除疾病,延年益寿。
3、研究方术,嵇康与阮侃志趣相投,二人还有围绕住宅有无吉凶展开的相关主题的论辩文章,兼与养生论相关。文章既涉及原始道家的养生原理,又探讨了被历代道教徒所深化加工的卜宅、星相、阴阳、五行、养生等诸多方术。
2、神药五石散
提到修仙,不得不提神药——五石散。五石散本来是治疗伤寒的,也叫寒食散,但何宴改了一些配方,何宴改版的五石散主要成分是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赤石脂就是朱砂,即水银,是五石散的有毒成分。
鲁迅就曾说五石散是一种毒药,但魏晋时期的人不知道它是毒药,还越嗑越上瘾。因它是名士何宴发明并且有增强男性功能的功效,便被人们推崇,等到了竹林七贤时期,聚众服食五石散不仅不是新鲜事,还是一种时尚。
服食了五石散的人会全身发热,需要不停的走,吃冷食和喝酒,在冷热交替下,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再加上服食五石散会导致皮肤敏感,不能穿贴身的衣服,否则会磨损皮肤,只能穿宽敞的衣裙,也不能穿鞋袜,光脚着履,所以魏晋名士大多衣袂飘飘、宛若仙人。
即使如此魏晋名士和普通人仍然对五石散趋之若鹜,争相炼制购买,因为服药后的人因为慢性重金属中毒,而导致神志不清,产生幻觉,这可以让他们麻痹自己,暂时忘记俗世的烦恼,这与当时名士们向往神仙生活、追求解脱的梦想相符,因此名士才会纷纷追寻五石散带来的快感。
3、隐居山林
魏晋名士喜欢隐居山林,例如竹林七贤,例如陶渊明。我们都学过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学过《桃花源记》,这些明确反映了陶渊明想要逃离于一切繁杂世俗的隐逸心境。
山水宁静,可以抚慰了名士焦虑不安的心,也让名士得以欣赏诗情山水,远离俗世纷扰。
由于归隐必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在山水之间品味天地的安宁祥和,道法自然的思想便自然而然地让归隐的士人得到肉体的解放、精神的自由,这种修仙的生活状态,迎合了庄子说过的话: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也斋也。。
魏晋名士将归隐的生活艺术化,体现了魏晋时期名士追求精神的富足,淡泊名利,品质高洁。
总结:
魏晋名士修仙的方式有幕仙问道,养生以求延年益寿,也有归隐山林,寄情于山水田园,甚至服食五石散以沉浸在虚幻中,忘记俗世烦恼。
魏晋名士修仙是出于遁世的思想,因为不想理会朝堂的斗争,从而有心放纵自我,纵情山水,名士沉迷修仙是在黑暗统治下的无奈之举,也是无声的反抗,名士借种种修仙的举动向当权者释放一个信号,我放浪形骸,我不好管,不适合当官!
这既是一种逃避官场的借口,也是一种脱离了肉体的精神的超脱和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