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治才能好 https://m.39.net/pf/a_6706972.html大澈、透明、火热、冷峻、光韵、律动
炉火正红玻璃道心
玻璃是光的容器,是光的传递者,光给予玻璃奇妙的色彩与变化。当玻璃与艺术融合,便产生了独具魅力的美感。
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王建中玻璃艺术展”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建中利用玻璃晶莹透明、冷峻坚硬同时具有折光性的特性,在艺术创作上追求变幻莫测、令人难以预想的艺术效果。本期《台儿庄古城——文化大观园》带你探秘明净通透的玻璃与厚重悠远的中华文化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王鲁湘:建中先生,您这件作品乍一看像一个标准的金字塔的构图,但是你这个作品叫《抵达》,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构思呢?
王建中:其实是一种很抽象的意境,很抽象的。当时做的时候,主要还是因为我是学设计的,我主要还是先从形态出发。
王鲁湘:先从形态出发。
王建中:玻璃这种材料在表现形态的时候有它特殊的长处,它能够表现里边的那个空间,就是它的这种能力、这种特制是其它的木材、金属、石材都不行都做不到的。
王鲁湘:因为它是透明的,所以它里头的东西可以表现出来。
王建中:对,所以我就想在一个空间里边,去做里边的东西,只是往往是我们内心世界的,脑子里边、心里边想的是做不出来的,但是玻璃可以。实际上是想找一种意境、一种理念的抵达,所以在作品上做了这么一个像金字塔形的,又有历史,同时用这个现代的语言和现代的材料把两者结合起来。曾经在梦里在心里,或者在某一个时间有过这种闪现的东西。我希望能用玻璃这种材料把这种神秘,把这种梦境表现出来。
王鲁湘:一种梦一样的蓝色。
玻璃艺术为人类的诗意栖居、审美生活提供了更多的趣味和可能性。
玻璃艺术是如何起源的?玻璃是怎样来的呢?在世界范围来看,玻璃的历史发源于两河流域,已经存在五、六千年了。最早人类发现玻璃是一种偶然。当时在腓尼基,人们在海上用船运送石英砂类的东西。运送过程中,人们用几包石英砂堆放成支架烧火做饭。火灭了以后,露出了结晶状的东西,这是西方有关玻璃起源的说法。
关于玻璃的起源,还有着另一种说法,五千多年前,一位细心而聪明的陶工,在烧成的陶盆里发现了一块亮晶晶的东西,这引起了他的兴趣,终于烧成了最早的玻璃。巧合的是,王建中教授最初从事的便是陶瓷艺术的研究,陶瓷和玻璃的材料都是坚硬的、冰冷的,而通过与火的结合,却会变成火热、温暖的作品,这便成为王建中“道心”表达的中介。与西方不同的是,几千年来,在中国,玻璃与另一个称谓一直联系在一起,那就是琉璃。
王鲁湘:我们中国人所知道的最早的最有名的玻璃,可能就是过去古代叫做琉璃或者叫做光怪陆离。甚至还有人说,隋侯珠和氏璧当时被称为无价之宝的两样东西中的这个隋侯珠,极有可能其实是一种玻璃珠。
王建中:中国的玻璃历史,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很多,都是文献。比如我们看汉代的《盐铁论》里它也讲琉璃,确实在我们中国玻璃的历史整个进程中,叫琉璃的时间很长。至于说这个琉璃它是怎么来的,我觉得您刚才说了一个音译,这是非常可能的。因为最开始是从西亚,丝绸之路传进来的,玻璃是传到我们国家来的,贸易、宗教文化按照这条线把玻璃带进来。最开始确实像您所说是珠子,珠玉,珠管,珠管,这些东西。为配饰,作为佛教的一些礼仪用的东西带进中国的,这里边最典型的一种珠就叫做蜻蜓眼。
王建中:玻璃在西方走了一条路,在东方走了一条路,不一样的。
王鲁湘:取向不一样。
王建中:很不一样。那么在西方比如说我们提到了古罗马,在古罗马,在西方的这种玻璃它一开始也有饰物,也有小型的东西,这可能是人类文化的共识,在起源的时候。后来逐渐更多地掌握了玻璃材料和玻璃的成型工艺以后,西方的玻璃就越来越丰富了。
王鲁湘:在古罗马时期就出现了大量的大体量的玻璃器皿,至少我在欧洲的一些古罗马城市一些博物馆和一些考古发掘地看到过有这么大体量的玻璃器皿,是古罗马时期的。
王建中:是,有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就是罗马的一个古城,庞贝古城,大家都知道庞贝古城是维苏威火山爆发以后,在二三十个小时之内埋葬了这个城市。后来在一千年以后发掘的时候,这个很多完整的生活场景被保留下来,在很多地方发现了非常多玻璃的器物,各种各样形式的瓶子、罐子,他们统计以后,发现在那个时代,饮食器、饮酒器、医疗器械包括大型一点儿的放骨灰的骨灰坛,它已经有了非常多的造型,都是为各种生活需求而创造的,所以在这种前提下,就是说古罗马的玻璃已经成为了一种人们生活当中必需的东西,那么我们今天来看这种为了装饰去做的玻璃就是艺术玻璃的前奏。
玻璃制造的历史走入革命性阶段,是公元前一百年左右吹制玻璃的产生。在吹制玻璃出现之前,玻璃的制作都是铸造法,成型复杂,费时费工,昂贵的价格,让玻璃只有贵族与皇族才有资格佩戴使用。然而当吹制玻璃的工艺出现后,玻璃制品被快速地普及开来,从贵族阶级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王建中:吹制玻璃你看我们今天说吹个泡,吹个形,但实际上在装饰语言里面,很多我们今天看都不知道怎么做的,猜不出来,但如果在现场,如果看工人师傅在吹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是这样的。
王建中: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今天可能看有些造型器皿,吹制玻璃的,上面有很多很多泡,你都不知道这个东西是怎么放进去的,但是如果在现场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工人,其实是他对玻璃工艺的一种理解,或者说把科学的道理用进去了,它实际上是什么呢?他在吹起来的玻璃泡上用针板扎了很多孔,那么他扎了孔以后再去粘玻璃,这样他把空气包裹在第二层玻璃里边,所以当他在里边吹气的时候,里边包裹进去的空气,发生膨胀变成一个一个泡,这样留在玻璃里头一层晶莹的泡。而且是因为他用的是针板一扎,密密麻麻的,非常整洁、非常规律地,形成了这么一种装饰的效果。所以一般如果你不知道,真想不出来这个泡是怎么给弄进去的。所以我想这里边确实有很多在工人的生产劳动实践当中,把一些带有科学原理的东西用到了实践当中。
半个多世纪前的美国玻璃工作室运动,开启了当代玻璃艺术的篇章。追寻着西方的步伐,年王建中参与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玻璃艺术专业。这也是中国当代玻璃艺术的开始。
当时面临资料的匮乏、资金的短缺、实践场所的局限,凭借不懈的努力,王建中走通了这条艰难的路,呈现出自己的风格——以透明质地,展天地玄黄,将玻璃材料及工艺引入艺术家工作室和大学的艺术教育体系中,使其摆脱功能的限制,转变为一种自我表达的艺术材料。
王建中:我们这些年也是在探索,当代艺术发展很快,今天当代艺术的媒介已经非常开阔了,特别是我们国家前三十多年的这种发展,无论是从生活,还是到艺术,无论是从一般的环境还是到装饰的环境,各种各样的材料都用过了。我也知道很多艺术家,很多建筑家,他们都在希望能够有一个更新的材料出现,他们用新的材料新的理念去装饰环境。所以我想我们的当代玻璃艺术出现看似偶然,其实是必然。
王鲁湘:和这个大的社会进步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说和城市建设,比如说和新的建筑,比如说和新的环境装饰理念的出现。
王建中:我们的国家发展到今天,你说这些年我们盖了多少房子,有了很大的空间。那么有了这些空间人们必然要去想,去琢磨,我这个空间里边应该要放一些什么东西,做些新的装饰。比如说那么多的楼堂馆所,如果它的屏风全部是木头的、铜的,那它跟今天所用的玻璃屏风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人们进来以后由于光线的通透,你这样觉得是大堂,但是它隔了一下,它把路线隔了,把人流导向标志出来了,这就是玻璃它的特殊性,玻璃屏风、玻璃隔断它的这个特殊性,它的优势就在这些建筑环境当中就都展现出来。
王建中作为艺术教育者,在培养艺术专业人才的同时,他也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