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杭州古老手艺人:这家30年的箍桶店绝不还价
↑ 戚建飞的箍桶店,也许是杭州最后一家了
1/以年轻人的眼光来看,戚建飞有点儿老古董。
没有微信,甚至连手机都几乎不用。想要找他,只能打“建飞箍桶刀墩店”里的那台座机。
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直接去店里找他。除了大年初一这种一年中极其特殊的日子,从早晨七八点到晚上九十点,戚建飞都在自己的箍桶店里。
木桶、洗脚盆、搓衣板、米筛……这些由戚建飞亲手制作的木器把约莫二十多平米的小店塞得满满当当,仔细逛逛,里面还有很多年轻人根本叫不上名的玩意儿。
30多年前,戚建飞带着祖父的手艺来到杭州,开了这家小店。现在90后的儿子戚越峰每天跟着老爸学做木器,儿子的手艺还略显稚嫩。
建飞箍桶店最初开在杭州卷烟厂附近,后来因为房租、拆迁等各种原因,小店先后搬迁了五次。先是江城路,接下来是望江门、鼓楼,现在终于在中山南路上安定了下来。最初的邻居们,如今也已经搬到了杭城的各个角落。他掰起指头数数,有人因为房屋拆迁去了九堡,还有人在滨江,也有人搬去了城西。但是,这些散落在杭城各地的老邻居,却成了建飞箍桶店的主力客户群,因为这些“老杭州”最信赖他的手艺。
↑ 戚建飞常常要用斧子劈一碗竹钉
2/店里几乎所有的木器都是用杉木做的。
杉木虽然相对廉价,但他有自己的一套选材标准:木材的结疤要少,树龄要适中。这样做出的木器纹理漂亮,也不容易开裂。
店里售卖的每一件木器,戚建飞都会进行一番严苛的成本核算,然后再定价。那有人还价怎么办?戚建飞说,“不还价是我的原则,现在大家都在讲回头客,给老顾客一些优惠。在我这里,招揽老顾客的最佳方式是一视同仁。”不还价,更是因为对自己手艺的自信。“不少老东西估计全杭州也就我一个人能做了。”
生意不忙的时候,他会依着自己的兴趣制作一些木器,有这样一门手艺,让他特别有成就感。
没有徒弟愿意学?不重要。前些年戚建飞也收过几个徒弟,学成之后没坚持多久就纷纷改了行。“爱做我就教,不爱,那就放下吧。”
戚建飞说,箍桶师傅的*金时代是八十年代那会儿,每天都有接不完的订单。而如今用手工木器的人越来越少,每天鲜有订单,收支勉强相抵。
这几年总有人建议他可以搞搞电子商务,把这些手工木器放到络上,复古与潮流对冲,兴许还能招徕不少新生意。能多挣钱的事,戚建飞自然不反对,不过坦白说,他的兴趣也着实不大。“以前有人来我这里取过货,然后帮我放在上卖,但是后来也做不下去了,估计上的生意也好不到哪里去吧。”
取悦自己,成了戚建飞能把这门手艺坚持到现在的最大动力。作为老板,他就是这么任性。“只要交得起店租,还能有些节余养家糊口,那就这么一直开下去!”
↑ 戚建飞和他玲琅满目的作品
【小店档案】
建飞箍桶刀墩店
店主:戚建飞/63岁
【店铺小史】
三代传承、五次变迁。30多年前,戚建飞带着祖父的手艺来到杭州,开了这家小店。最初在杭州卷烟厂附近,后搬到了江城路,接下来是望江门、鼓楼,现在在中山南路安定了下来。手艺来自戚建飞的祖父,现在戚建飞的儿子戚越峰正跟着父亲学做箍桶刀墩。
地址:中山南路437-2号
电话:86808204
【绝活】
老木桶,一用20年
去过河坊街方回春堂的人,都会记得店堂里那只为顾客提供免费茶水的大木桶。这只大桶就出自戚建飞的手艺,如今已经有20多年历史了。设计时,戚建飞特意稍微调高了木桶的侧身弧度,还镶嵌上了纯铜纹饰,不仅美观、气派,更经久耐用。
【匠器】
长刨、短刨、公分刨,都是制作木器的标配工具。戚建飞用得一手好刨,他自信亲手制作的木器比机器出品的更好,“手工活速度比不上机器,但是胜在制作精度上。”
这个工具的名字很形象,钉送,就是推送钉子用的。戚建飞店里的大部分木器都不用胶水,木材接合全靠竹钉,之所以不用铁钉,是因为铁钉容易上锈,会腐蚀木桶。把竹子削得两头尖尖,再用钉送“钉”进去,这样就能做出严丝合缝、滴水不漏的木桶。
一种古老的木工工具,在《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等古籍中,都能找到有关记载。钻子主要由三部分构成,钻头、钻身与钻绳。在木器需要穿孔的时候,把钻头对准所需位置,拉动钻绳,钻身便可带动钻头打孔。在木器上打好孔后,后续即可用钉送来完成木板间的拼接。
一种刀口尤为锋利的凿子,可以穿透木板。比较适合在制作木器时,凿开一种三角形的缺口。首先把快凿对准木板的边沿,然后用锤子用力敲击快凿的顶部,其刀口便会深入木板之中。接着拔出快凿,用同样的动作换个方向继续凿,最后用刀具把木板底部削开,即成三角形缺口。
(都市周报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