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晋至隋唐的漫长时间里,如果要论哪种药物诱惑力最强,在贵族圈杀伤效果最大,甚至到了如今日毒品一般的传播地步,那毫无疑问,正是“五石散”。
虽然很多史料都认为,“五石散”在战国时代就存在,以司马迁《史记》的记载,战国时的齐王就有服用五石散的记录。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里也曾记录过其功效。但要论把服用五石散,当做一种贵族圈的享乐风气,那首推就是曹魏的这位美男子:何晏。
五石散,又名寒食散,最早见于《史记》,“齐王侍医遂病,自练五石服之。臣意往过之,遂谓意曰:“不肖有病,幸诊遂也。”。”臣意即诊之,告曰:“公病中热。论曰‘中热不溲者,不可服五石’。“
最早五石散的发明人是汉代大医张仲景。他研发此药的目的是为了治疗伤寒症,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风寒感冒。之所以叫五石散,概因此药其中五种成份都含有一个石字,石钟乳白石英赤石脂紫石英石硫磺,五石散还有个名称叫寒石散。本来这就是一味治病的药,但经何宴(曹操干儿子)改变配伍后,作用改变了,服用后令人产生亦觉神明开朗的感觉。服用改变了配伍的五石散,亦导致人浑身发热,面部潮红,如同现在说的吸毒。而长期服用五石散易致人瘫痪、丧命。
五石散治疗恶寒的,所以服后体内大热大燥,需要用酒把热力散出来,如果不散,很可能马上就挂了,而且吃这个药的人,很多都有皮肤会溃疡,也不知道是吃了的副作用还是就是为了治疗皮肤溃疡才吃的,所以这种人最怕的就是洗澡和换新衣服,洗澡就不解释了,新衣服纤维更僵硬,磨皮肤生疼,所以魏晋名士尚旧衣。而且好多人身上还有虱子。
根据一些历史记载,五散石仿佛是具有类似于现代的一些毒品的效果,但只从这些成分来看,貌似又不太能。无论怎么说,服食五石散后的形骸放荡,其实是一种社会亚文化现象,无论如何不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所认可的。